故事之聲·“言值”有理|不識廬山真面目,,只緣身在此山中

貴州廣播電視臺故事之聲 | 2023-11-21 15:16

今日“言值”:

橫看成嶺側成峰,遠近高低各不同,。

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,。

——蘇軾·《題西林壁

譯:

從正面,、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、山峰聳立,,從遠處,、近處,、高處,、低處看廬山,廬山呈現(xiàn)各種不同的樣子,。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,,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,。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(jīng)過九江,游覽廬山,。瑰麗的山水觸發(fā)逸興壯思,,于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游詩。

“不識廬山真面目,,只緣身在此山中”,,難道詩人所說的只是看山,所指的只是廬山一座山嗎,?普天下山山嶺嶺,,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,山勢互不一樣,?宇宙間事事物物,,又何嘗不是立腳之點有別,觀察結果各殊呢,!對于一切事情,,如果隱在它的圈子里面,就會不見全局,,不明真相,;只有客觀地研究它的各個方面,才能取得正確的認識,,就像一句格言所說:當局者迷,,旁觀者清。

這首詩同時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——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,,看問題的出發(fā)點不同,,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;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,,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,,擺脫主觀成見。  

如果說宋以前的詩歌傳統(tǒng)是以言志,、言情為特點的話,,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蘇軾,則出現(xiàn)了以言理為特色的新詩風,。這種詩風是宋人在唐詩之后另辟的一條蹊徑,,用蘇軾的話來說,便是“出新意于法度之中,,寄妙理于豪放之外”,。形成這類詩的特點是:語淺意深,因物寓理,,寄至味于淡泊,?!额}西林壁》就是這樣的一首好詩。